威尔士 Wales 切换城市

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:

    热门
    城市

    英国海外新闻

    发布投稿

    关注微信

    客服热线

    00000
    广告

    能不能长寿,先查体重!医生坦言:55岁后,体重尽量别超这个范围

    2025-07-20 05:24:03

    阅读:861

    评论:0

    [摘要] ►本文2128字 阅读3分钟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“医生,我BMI才26,怎么还说我超重?”门诊上,这样的问题不在少数。尤其是55岁以后,很多人觉得自己吃得不多,走路也不少,肚子却

    本文2128字 阅读3分钟

    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

    “医生,我BMI才26,怎么还说我超重?”

    门诊上,这样的问题不在少数。尤其是55岁以后,很多人觉得自己吃得不多,走路也不少,肚子却越来越大。体检报告一出,血糖高了、血压高了、血脂也不稳了。

    真的是年纪大了就这样吗?

    不完全是。体重超标,是颗“定时炸弹”,尤其是55岁之后,身体代谢减慢,脂肪堆积更快,很多慢病也正是从“胖一点”开始的。

    长不长寿,关键不在药,而在你每天的体重秤上。

    55岁之后,体重多1斤,负担多十倍

    一般人到了中年,基础代谢率每年下降约1%-2%。同样吃一碗饭,40岁时能消耗得干干净净,55岁可能一半就成了脂肪。

    胖,不只是外形问题。

    脂肪堆错地方,后果很严重。内脏脂肪多了,胰岛素抵抗就来了,血糖开始飙;脂肪灌进肝脏,脂肪肝就上门了;堆在血管里,三高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接踵而来。

    一项发表于《中国慢性病预防研究》的大型调查发现,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,体重指数(BMI)≥27的人,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.3倍

    更重要的是,超重人群中,约60%合并至少一种长期慢病,这才是导致早亡的根源。

    医生提醒:55岁后,体重别超过这个范围

    标准体重不是“看着不胖”就行,而是有硬指标的。

    BMI(体重指数)在20~24之间,是长寿的黄金区间。具体计算公式是:体重(公斤)除以身高(米)的平方。

    比如一个身高1米65的人,健康体重范围是54.5kg~65.3kg之间。一旦超过65公斤,风险就开始上升。

  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《成人体重判定标准》指出:

    BMI < 18.5:偏瘦,免疫力下降;

    BMI 18.5~24:正常;

    BMI 24~27.9:超重,慢病风险上升;

    BMI ≥28:肥胖,建议干预。

    55岁之后,体重每上升1个单位,疾病风险成倍增加。

    不是瘦就好,关键是“瘦得对”

    很多人为了瘦,节食、吃代餐、甚至不吃晚饭。结果体重是下来了,人却虚了。

    瘦对地方,才是真的健康。

    医学上把“腹型肥胖”列为慢病高危因素。腰围是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:

    男性腰围>90cm、女性>85cm,就属于腹型肥胖。

    腰围/臀围比超过0.9(男)或0.85(女),说明脂肪集中在腹部。

    这些脂肪最喜欢“黏”在肝脏、胰腺、肾上腺,破坏内分泌系统。即使体重正常,腰腹肉多,也要引起重视。

    体重对寿命的影响,不只是胖

    研究发现,体重过低的人,死亡风险也不低。

    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》数据显示,BMI低于18.5的人,死亡风险比正常人高出约1.7倍,尤其是老年人,容易出现肌肉流失、骨质疏松、免疫力下降等。

    所以,不是越瘦越好,而是稳在健康区间。

    体重稳不住,最先出问题的是这3个器官

    1. 心脏

    肥胖让心脏负荷加重,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左心室肥厚,心律不齐,甚至心衰。

    英国心脏协会的一项研究指出,肥胖者患心衰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70%以上。

    2. 肝脏

    脂肪肝在超重人群中极为常见。早期没症状,但一旦进展为脂肪性肝炎,再到肝硬化,甚至肝癌,可能十年内就走完这个过程。

    3. 胰腺

    胰岛素需要“推开”细胞门让血糖进入,但脂肪越多,门越难推开。久而久之,胰岛素抵抗,糖尿病就来了。

    控制体重,靠的不只是吃少

    “少吃多动”这四个字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
    尤其是55岁之后,身体对热量的利用效率下降,运动能力减弱,更要讲方法。

    1. 吃得对,比吃得少更重要

    极端节食反而让基础代谢更低,减重更难。建议:

    保证三餐规律,不要空腹;

    每餐七分饱,避免晚餐过量;

   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少于1.0g/kg体重;

    少吃精制碳水,多吃粗粮、蔬菜、低糖水果。

    2. 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

    别小看这个数字。每周150分钟运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。

    推荐的运动方式:

    快走、骑行、游泳、跳舞;

    每次不少于30分钟,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%-70%;

    搭配简单的抗阻训练,比如弹力带、哑铃动作,预防肌肉流失。

    3. 睡眠和压力,决定你胖不胖

    睡眠不足会让饥饿素飙升,让你越熬夜越想吃。

    精神压力大时,皮质醇水平上升,也会促进脂肪储存。减压比减肥更重要。

    体重稳住了,很多病都绕着走

    日本一项针对百岁老人的研究发现,BMI在21~23之间的老人,患慢病的概率最低,身体功能也最稳定。

    不仅是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病,甚至癌症、老年痴呆、骨折风险,在体重稳定的人群中也显著下降。

    控制体重,不是为了瘦,是为了不生病。

    医生建议:把体重当作每天的健康预警器

    每周固定时间称重,记录变化;

    每半年测一次腰围和体脂;

    一旦发现体重明显上升,要及时调整饮食或运动;

    如果减重困难,建议就医排查基础疾病,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代谢综合征等。

    体重不是一串数字,它代表的是你的代谢状态、器官负担、寿命风险。

    55岁之后,每斤体重都要“斤斤计较”。

    写在最后

    衰老不可逆,但体重是可以管住的。只要你愿意,每天控制一点点,未来就能健康很多年。

    别让“本来可以避免”的慢病,毁了你的下半生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成人体重判定标准解读. 健康中国发布, 2022.
   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0.
    ③ 中国慢性病预防研究中心. 中老年人慢病与体重关系调查报告. 2023.
    ④ 李丽萍. 中老年人肥胖与代谢异常关系研究[J]. 中国社区医师, 2022, 38(14): 77-79.
    ⑤ 张建伟. 腹型肥胖与慢性病关系研究进展[J].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 2021, 42(3): 345-350.

    关键词:

    人已打赏

        ×

  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  打赏金额 £
        • 1镑
        • 2镑
        • 5镑
        • 10镑
        • 20镑
        • 50镑

  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  ×

  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  加载更多
          广告
          广告